恩 我也懶得再去想題目了
就這題目湊合著用吧
做了兩個禮拜的報告
看英文網頁看到快脫窗...
這報告裡頭講實話,幾乎都是wiki裡的資料
但是因為許多相關的(Xena、BTVS、P!nk、辣妹、中間女性主義對流行文化的影響)的資料在wiki裡都只有英文
所以我自己自力救濟的把那些都翻成中文...
還有powerpoint要做,不過應該很快就可以好吧



女性主義介紹:

女性主義運動根源於西方的進步主義,通常以18世紀的啟蒙時代思想家為起源且在19世紀漸漸轉變為組織性的社會運動。這個主義的基本觀念是認為這是一個建立在男性擁有更多特權上的父權體系,而女性在這個體系中受到許多不公平的待遇。它批評這個以父權為主的社會並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與議題。探討的議題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身體、家務分配、壓迫與父權等。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教育權、家庭暴力、孕婦留職、薪資平等、投票權、性騷擾、性別歧視與性暴力等等的議題,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線的運動。

大部分的女性主義者在政治上採取整體觀的行動路線,他們相信馬丁路德所說的:「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的不公義都是對所有地方公義的威脅。」因此,通常會去支持其他社會運動,比如公民權利運動、同性戀權利運動。不過,也有黑人女性主義者批評女性主義運動(feminnisim)是白人女性所把持。女性主義者所宣稱的女性不利之處,通常都是西方社會中,中產階級白人女性的處境,而和黑人女性或下層社會女性的生活較無關係,因此許多黑人女性主義者會比較喜歡使用女人主義(womanism)這個名詞來表示她們的觀點。

早期的女性主義者與最初的女性主義運動通常被稱為「第一波女性主義」,而1960年之後的女性主義被稱為「第二波女性主義」。也有所謂的第三波女性主義。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就像海浪般不間斷,後來者運用了前行者的貢獻與資源。然而因為女性主義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派別,這些派別因為不同的理念彼此辯論。

西方六0年代的第二波女性主義專注於在社會和經濟上獲得全面性的平等。她們希望避孕藥能越來越普及化能夠免除女人生育不想要的小孩的負擔,同時墮胎權也是個主要訴求。第二波女性主義的主要議題也包括對自我情欲的探索,女人藉由探索自己的身體,開發、了解自己身體,進而掌握自我情欲。因為一般人傾向比較可以接受男人有多數個性伴侶,許多女性主義者鼓勵女人「性解放」,與不只一位性伴侶以歡娛為目的而做愛。儘管不知道有多少女人因此改變他們的行為,不過,很明顯地從1980年代起,女人在性行為上比以前的世代更加活躍。
這些在性行為上的發展也引起一些女性主義者的批評。他們認為性革命是種男人用來輕易取得性的工具。

第三波女性主義常被稱為「後女性主義者」,嘗試挑戰,或避免對女性主義的本質化解釋。因為支持者認為,這種解釋跟第二波女性主義一樣,過度著重中產白人婦女的經驗。第三波女性主義通常加入了酷兒理論,有色女性意識,後殖民理論,批判性理論,跨國主義,生態女性主義,和新女性主義理論。與前人不同的是,第三波女性主義這種論述是從世上已具有女性平權為出發產生的,而不是為了爭取它產生,通常著重於「微觀政治」,找出關於性別壓迫和比較含蓄的政治表徵。對性別或性慾的後結構主義闡釋是第三波女性主義的中心,也幫助解釋了它對在所有性別名詞和類別遺傳了的,散漫而不確定的權力的強調。

女性主義與流行文化:

第三波女性主義開始,流行文化上便受到強烈的影響。許多以女性為主的電影、影集紛紛出籠,而「辣妹」合唱團提出"Girl Power"這個說法則被認為反映了1990年代末期流行文化對"女孩"增加的興趣。這個興趣更進一步的反映在對"Buffy The Vampire Slayer"的學術研究上(見下文)。
而這個時候所產生的女英雄們(不論是現實生活中或虛構的)共通的形象是自制力強、成功的、女性化的且sexually aware,同時善運動、強壯、善於控制場面,有許多女性的仰慕者。例如真實世界的辣妹、小甜甜布蘭妮、一些名模;或是虛構的Xena、Buffy、及飛天小女警。(*註一)

文學:

以推理小說而言,在1980起出現了以女偵探為主角的推理小說,讓女性在偵探犯罪小說中不再是被動、等待救贖的一方。到了1990年犯罪小說興起時,最著名的女性角色應該是前維吉尼亞州首席法醫凱‧史卡佩塔。作者Patricia Cornwell不僅生動的描寫了主角等人在面對兇殘罪犯時的心境,也在書中透過主角史卡佩塔法醫的處境展現了許多法律界、醫學界對女性的不平等待遇及警界對女性的不友善。

音樂:

在音樂方面,1995年發行第一張專輯Jagged a little pill(小碎藥丸)的Alanis Morissette(艾拉妮絲莫立賽特)在當時以"You Ought to know"一舉成名,是當年最暢銷的女歌手,並且成為最年輕的葛來美獎得主。她是女性搖滾樂的代表之一,創作的詞曲充滿對女性主義、男權社會等思考。

九零年代中期紅極一時的「辣妹」(Spiece Girls)提出了"girl power"這個詞,並使之蔚為風行,當中的成員Melanie C在自己的身上紋上「女力」,並為這個詞語帶入「女性的正面形象」這個新意思。牛津辭典甚至在2001年時收錄此詞,並將之定義為「一種女孩及青少女展露於野心、自信及個人主義上的自立自主的態度。」 ("a self-reliant attitude among girls and young women manifested in ambition, assertiveness and individualism.")有英國評論家表示「辣妹用"girl power"這個詞改變了英國文化」

而較近期則有P!nk、及艾薇兒。

P!nk(紅粉佳人)的形象一向以直率敢言出名,她不僅關懷保育動物(曾寫信給英國威廉王子批評英國王室獵捕狐狸的舉動,是"人道對待動物協會"著名的成員)也十分注重同志人權(為美國最大的LGBT平權組織"Human Rights Campaign"工作)。去年她的專輯"I'm not dead"中的單曲"Stupid Girl"更是犀利的批評諷刺了現在好萊塢的病態文化,包括為了減肥催吐、整型、過度追求身材姣好,腦袋裡卻空無一物的許多女星,在音樂錄影帶中她模仿了潔西卡辛普森、琳賽蘿涵、派瑞絲希爾頓、歐森姐妹等人的行徑。這隻音樂錄影帶引起了話題。有人認為她是反對性感,不認同她的音樂錄影帶,但她在自己的官方網站裡公開一封給歌迷的信,闡述自己的立場,她在這封信中說明:「請大家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從來不認為性感有罪,但對我而言,性感並不代表就得穿著暴露,性感絕對可以跟智慧共存,絕對沒必要裝模作樣去強調自己的美麗。」

在P!nk之後出道的Avril Lavigne 是大家更為熟悉的。她率直不做作、充滿獨立自主的詞曲快速的贏得了世界各地歌迷的讚賞。跟她同時期出道的Michelle Branch、Vanessa Carlton等人也是勇於展現自我主張的新一代歌手。


電影及電視影集:

1) Xena: Warrior Princess (西娜:戰士公主)
在1995年上映的影集Xena: Worrior Princess是可說是這波Girl Heros的開頭。這部影集結合了希臘神話,敘述女主角Xena曾經是無惡不作的軍閥,但在英雄Herclus的感化之下她從新改過向善,在旅途中她救了一個叫Gabrielle的女孩,後來兩個人結伴而行。
這部影集影響深遠,可說是開啟了動作女英雄的紀元。在它之後如Buffy、雙面女間諜、及追殺比爾都被影響;而在美國的影評和雜誌中也開始以"Xena"作為"堅強的女戰士"的代名詞,甚至有人如此評論「現在大家可以輕易地接受女性角色上戰場、以力量來抗衡是因為出現過Xena。」
由於戲中主角Xena和Gabrielle有許多行為及對話都暗指她們有著戀人的關係,這部影集擁有許多女同性戀影迷;然而不論是編劇或是製作人對這一點都刻意模糊以對,從未正面回應。而在影迷當中對兩位主角的關係也有著激烈的討論,甚至更深入的探討到現實層面的同性性關係和同志人權。


2) Buffy The Vampire Slayer (魔法奇兵)
在Xena後兩年,1997年登場的Buffy The Vampire Slayer(台譯魔法奇兵,以下簡稱BTVS)在歐美掀起了巨大的迴響。
這部奇幻動作影集中存在著魔法、吸血鬼、殭屍及各式各樣的妖魔,為了保護人類,每個世代都會選出一名「剋星」(slayer)來對抗這些邪惡。而女主角Buffy就是這個世代的剋星,這七季的影集就是她斬妖除魔的過程。剋星的特色除了擁有超越一般人的速度、力量、治癒能力外,最大的特色就是-所有的剋星都是女孩子。

這部影集的重點完全集中在女主角Buffy身上,不僅如此,戲中許多女性角色也有著突出的表現,可以說是一部以女性為中心的影集。
製作人Joss Whedon曾表示這部戲就是要展現出女性力量的樂趣:擁有、使用、分享。
(The very first mission statement of the show, was the joy of female power: having it, using it, sharing it.)

動作戲也讓人為之一亮。女主角Sara Michelle Galler個頭嬌小、乍看之下弱不禁風,在劇中卻有許多精彩的武打場面。

值得一提的是戲中女主角的好友,同時也是戲份最為吃重的配角,Willow在第四季時與另一位角色Tara發展出了同志戀情。她們是美國電視史上重要的一對戀人,不僅因為她們是第一對獲得官方正式承認的,同時也因為她們是第一對在美國黃金時段由主要角色所擔任的女同性戀角色。

BTVS在美國掀起了一陣狂熱,在收視率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甚至吸引了許多研究流行文化的學者開始研究這部影集並以"Buffy studies"稱呼與BTVS相關的學術研究文章。共有大概20本書及上百篇的文章是專門探討這部戲所提到的主題,如社會學、心理學、哲學、及女性研究。同時他也影響了後續的影集,因為BTVS展現出在半現實半幻想的世界中,女人不但可以不用被邊緣化,甚至可以是非常成功的主角。

之後:

在BTVS之後,更多的女英雄紛紛冒出頭,從2000年的霹靂嬌娃、臥虎藏龍到2001年的古墓奇兵、2002的惡靈古堡及決戰異世界等等的片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同志電影外,也漸漸的有影集以同志為主要角色,最著名的應該是Queer as Folk(2000~2005)及The L word(2004~);這兩部影集分別以男同志(QAF)及女同志(TLW)為主體。其中QAF的第一集成為美國電視上第一次播出兩個男人的性愛場面。然而這兩部影集雖然都很受歡迎,卻也有人批評劇中的情節太過誇大不實。
2005年底上映,叫好又叫座的South of Nowhere則是敘述一個新搬到洛杉磯的家庭如何適應新的生活,其中的主線劇情集中在女兒Spencer與女同學Ashley之間的感情描述,在國外獲得極高的評價。




註一:
Hopkins, Susan. Girl Heroes: The New Force In Popular Culture. Annandale NSW: Pluto Press Australia, 2002




其實我在寫的時候有很認真的考慮過要把B/F那些subtext寫進去...
我想寫Faith啊啊............(抱頭)
可惡
不過真的要把Faith放進去我的報告大概會散發出一股粉紅色的氣息XD
話說在找資料時發現Joss說過Faith的姓耶...
(不過我現在忘了)
還有那個five by five我終於知道是什麼意思了XD

以上
來去做"有力的點"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ndfship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